为什么我反对 Google 返华?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好些关于搜索引擎的新闻.先是 Google 的中国审查版搜索引擎曝光,然后是百度的搜索结果再一次受到公众的质疑和批评,紧接着是 Bing 在国内出现短时期的访问困难.在国内,支持(甚至期盼) Google 返华的呼声愈发高涨;而在国外, Google 的审查版搜索引擎项目,也就是蜻蜓计划,却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抗议.在来自各方的反对人士,以及像国际特赦组织这样的机构的持续施压下, Google 的返华计划似乎暂时搁置了.那么我就来个马后炮,谈谈我反对 Google 返华的原因.

国人期望 Google 返华,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百度的不满.百度的搜索结果质量低下,确是事实;然而,若 Google 果真携审查版搜索引擎返华,能比百度好多少?对 Google 的天真遐想,不免含有思维上的漏洞:以为优秀的算法和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的一个入口,而不是互联网本身;搜索引擎能有多好,取决于它搜索的网络能有多好.糟糕的中国网络环境下, Google 真能提供想象中的优质结果?我认为是天方夜谭.

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基于网络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获得成功.为什么我仍然认为对于搜索引擎而言,中国的网络环境糟糕透顶?其一,严苛且不透明的审查政策,完全限制了搜索引擎能够索引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纵使 Google 具有优于百度的搜索技术,又能发挥多大作用?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期望 Google 在审查枷锁下提供优质搜索结果,更像是一厢情愿.上述内容不是我的猜测,而是有根据的:一直以来,都有志愿者在提供 Google 的反向代理服务(反向代理服务可以让不会翻墙的网民也能访问 Google). 反向代理的 Google 其实模拟了在一个被审查,被封锁的网络环境下使用技术先进,算法优秀的搜索引擎的场景(而且这个搜索引擎还不是中国特供的审查版).我用过其中一些,感受是,这东西非常鸡肋.为什么说它鸡肋?它固然能搜索到不少好东西,但是你打不开啊!独立于书本存在的目录,能有多大价值?一本页页被删改,处处被涂画的书,难道配上精心设计整理的目录就能让你得到更多知识?

其二,中文互联网内容的质量本身就在变差.我很早就开始用 Google, 虽然最初让我尝试 Google 的原因是用 Google 搜索中文关键词的结果质量优于百度,但是最近我却发现我越来越喜欢用 Google 搜索英文关键词了.原因很简单:就算是 Google, 当我搜索中文页面而不是英文页面时,也并不总能让我满意.这是谁的问题?正如 @rhrm 在端圆桌的讨论中说的那样,这是中文搜索引擎的问题.更进一步,这其实是中文互联网的问题.在国内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光晕笼罩下,我们所见证的却是中文互联网走向割裂甚至崩坏的现状.中文内容质量的劣化,并不能靠搜索引擎本身所弥补;更何况,以微信为首的网络分裂者,正争分夺秒地圈地,造墙,锁死本该自由流动的信息,在一堵大墙之内竖起不计其数的小墙.

更何况,作为互联网目录的搜索引擎背后的商业公司再怎么也得有点最起码的底线.是的,我不再谈"理想主义"了, Google 杀死了理想主义,但起码要守住底线.一个奴颜婢膝,处处妥协,成为不透明审查制度帮凶的 Google 还能有什么底线可言?重读当年可能吧记录 Google 退出中国事件的文章,我甚至会热泪盈眶.今天,那时的理想主义已经不复存在,但至少,(出于一个 Google 脑残粉的私心),我不愿看到 Google 成为又一个百度.

如前所述,中文内容的劣化有目共睹.原因是什么?我想,是糟糕的网络环境让人们失去了探索和求得新知的愿望和能力,这样的网络参与者又继续让网络变得更加糟糕.这些网民们,不仅是对 GFW 这堵大墙之外的世界失去向往(甚至失去感知),更是随着被死锁在微信这些小墙内的信息一道,也被锁了进去.想了解某个事物,人们会怎么做?有人选择维基百科,有人选择百度百科,还有人选择微信"搜一搜"或今日头条的搜索框.不客气地说,这就是健全人,残疾人与人彘的区别.深受荼毒的中文网络用户,连获取优秀内容的能力都失去了,还怎么指望他们创造优秀内容(然后被搜索引擎索引,成为优秀的搜索结果)?

在这场悄无声息的对中国网民的"失能"(与"赋能"相对)进程中,作为互联网最积极参与者的年轻人,在不自觉之间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这些年轻人,并不知道有更自由,更广阔的网络;或者就算知道,也由于迷惑性的教育而持排斥的态度.他们恰好成为了维持中文互联网令人绝望的格局的中坚力量.我并不认为,整天耗在微博或 Bilibili 上被严格审查过的(甚至是出于宣教/"统一舆论"目的精心构造的)内容的人,能成为人格独立,向往自由的人.


话说回来,许多人支持 Google 返华的原因,正好是这一点:希望 Google 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网络,希望 Google 能让学生们获取到想要的知识,云云.既然上文已经说明了这种想法不切实际,那么现在就来谈谈这样的诉求(更好的网络,更便捷地获得新知).需要所有中国网民面对的事实是,那些好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能给你的,是要自己努力争取的, @clowwindy 早就谈到过这一点 (121 楼).那些盼望 Google 返华的国人,指望着太平洋对岸一家陌生的公司施舍一个更好的互联网,倒不如说在用空想麻痹自己,为自己的无能寻找借口.我们能把论坛里提供翻墙软件的"大大"捧上天去,也能哭爹喊娘地支持蜻蜓计划——问题是,我们自己做了什么?正如那些香港学生所说,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谁能替我们解决?

怎么解决?你可以独善其身,搞个梯子自己用,选择独立且值得信赖的媒体,精心调配自己的媒介膳食,拒绝反智或是蛊惑性的言论,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你也可以兼济天下,发出你的声音,让更多的人知道为什么要追寻一个自由的互联网,或是传授翻墙技能,或是参与 Shadowsocks 之类项目的开发,或是自建 Tor 节点,为信息的自由流动接力...你更可以参与公共讨论,投身社会活动,构想一个更自由的社会图景.总之,不要做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子.封锁网络之类的愚民政策的目的就是把你变成小孩子.不要让它得逞.

我提到了翻墙,不妨多说两句.今日中国,翻墙这一概念对于广大网民来说并不陌生了.对于像游戏玩家,海淘买家这样的人而言,翻墙有时还是种必备的技能.这能说明中国网民大多向往自由,追求多元的信息来源吗?我想,这是一种迷思.你能看到愤怒的中国用户在 Google Play 上给 Chrome 打一星,为什么?因为 Chrome 首页推送了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新闻.前些年,还有"出征 Facebook" 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件发生.你会发现:他们虽然翻过了墙,但视野依然狭隘,观点依然偏激,被中国的网络"失能"后,进入自由的互联网反而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我想,翻墙的目的绝对不只是让你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而应该是获得丰富完善的思维方式,用批判和怀疑的目光,去看待多元的观点.不鸟万如一说出国留学的目的是改写脑中的操作系统,我想,翻墙的目的也大致如此.正如返校中殷老师所说,冲突到习以为常的想法是有益的,因为那样的思辨让我们的思想更完善.我会认为 Chrome 推送的某些新闻完全是胡编乱造,我也同时知道这就是真实的,吵吵嚷嚷的自由互联网会成为的样子.

我所知道的一位大牛有这样的有趣观点:掌握翻墙技术的人是 GFW 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 GFW 消失,因为这堵墙成为了区分他们和其他人的数字鸿沟,让他们总能获取到更新,更好的知识,从而保持自己在精英阶层的位置.这话其实经不起推敲.当我们说"某人是某个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时,我们在暗示一件事:一个普通人变成这个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是异常困难的.然而这对 GFW 并不成立.时至今日,翻墙已经变成了一件门槛不算高的事情了.一位普通网民要想翻墙,大概有两个阻碍:学习使用翻墙软件有难度,以及许多翻墙服务要花钱买(我们假定他不打算自行搭建).平心而论,翻墙软件的使用并不十分难,翻墙服务的价格也普遍可以接受.我想,从未翻过墙的网民只需要花一个小时认真地读完一篇靠谱的教程就能完全学会翻墙的技能了,一个月少坐一两次出租车翻墙服务的费用也就省出来了.这真的很难吗?依我看,人人都可成为"既得利益者";翻墙有多难,取决于你有多厌恶枷锁和镣铐,有多向往自由的网络和最新,最好的知识.再者,会翻墙的人是翻墙技术的得利者,而不是 GFW 的得利者:没有人是 GFW 的得利者——相反,我们都是受害者.我们学习如何翻墙所付出的精力,购买翻墙服务所花费的金钱,正是挣脱这个牢笼所必要的牺牲.


如果只是说说我为什么反对 Google 返华,这篇文章早就该结束了.然而,关于搜索引擎的种种争议为何会发生?原因说白了还是中文互联网存在各种问题.如前所述,中文互联网正在崩坏,正在死去.我们不禁要问:它是怎样被杀死的?

答案会有很多.但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点是,微信及其同流为杀死中文互联网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微信公众号的大量内容既无法被通用搜索引擎索引,也不能与互联网上其它内容建立链接,这实际是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信息孤岛;另外,黑盒般的审查制度使得微信对平台上的内容有绝对的生杀大权,微信想要删除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会立即消失,不留痕迹——正如不鸟万如一所警告过的那样(见:,,),你会发现微信在"封锁网络"与"内容审查"这两方面做得比 GFW 还要彻底.我们为什么珍视互联网?那是因为互联网可以让信息相互连接,构成网络,让信息可以免受某一强权的垄断或是毁灭,自由地被普罗大众所获取.互联网的这些特性事实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信息交流利用的方式;它是人人平等,民主自由这些朴素的社会理想在今天结出的最珍贵的果实.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微信正从根基开始瓦解这一切;不仅如此,"微信模式"居然被当作典范,被许许多多后来者学习模仿.你会发现,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把网页的功能和内容搬进客户端里(移动端尤甚);更有甚者,连网站也可以不要,开一个公众号一个小程序就可以招揽用户.这样的趋势可以说是相当危险的,当大家都乐此不疲地圈地,造墙,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孤岛时,允许信息自由获取自由传递的互联网则会被渐渐吸干.这样的事其实早就发生过了:这就是迅雷对 P2P 网络做的事情.那现在如何呢?构筑起信息孤岛后,迅雷说什么不能下什么就没法下,而守序的 BT 下载器对许多资源则完全下不动,国内的 P2P 网络已经是一具冰凉的尸体.这样的历史还会重演吗?

四年前,虎嗅发了篇文章:互联网死了 23%,这只是开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今天重提这篇文章颇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连把 "Democratize Publishing" 作为使命的 WordPress 都可以说是在杀死互联网,那微信,和它的同僚在干嘛?如我们所见,闲鱼, Bilibili, 还有高喊着"分享知识"空洞口号的知乎在移动端都尽可能地限制网站的功能,反而煞费苦心地把用户导流到自家客户端;作为后来者的拼多多甚至在网站上不提供任何实质的业务功能,等于是拒绝所有桌面端用户.难道这就是让国人自豪无比的蓬勃发展的超英赶美的"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往小了说,这是在强奸用户的选择权;往大了说,这就是在车裂互联网.发展趋势如此病态,谁看得到中文互联网的未来在哪里?


该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投赞成票吗?那要看看是什么法.经常看到有人把网络安全法与 GDPR 相提并论——等等,这难道是一回事?网络安全法在做什么?在把针对所有网民的无孔不入的监控合法化,在把国家机构对于个人信息的攫取合法化,在令强权的绝对统治拓展疆域.早就该放弃幻想了,一个安全的互联网,一个允许人人自由表达的社会难道会由国家施舍给你?我们的网络治理体制实质是彻底错误的,却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认同.俄罗斯印度正在网络封锁和内容审查方面努力向中国学习;境外企业正积极地与中国政府合作,不论是把用户数据存到安全性可疑的中国数据中心,还是下架应用,删帖禁评.包括本文的主题,"蜻蜓计划"——甚至有传言称,面向中国的"蜻蜓计划"受阻后,用于构建审查版搜索引擎的技术将被用到面向其它国家的项目上.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反对 Google 返华的又一个原因:国家对于网络的过度统治本来就不该存在,不管它发生在哪里.既然 Google 能为中国制造一个审查版搜索引擎,那么它也可以为俄罗斯或是印度这样做;既然苹果能在中国下架 VPN 应用,既然微软能和中国政府合作推出特供版操作系统,既然一加能把剪切板里的中文内容都过滤一遍,那么......那是我不愿看到的.我仍然希望能够用上一个自由的互联网;不论哪个国家,什么民族,人人都能够用上一个自由的互联网.

以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